当前位置:博士招聘网 > 资讯频道 > 高校人才新闻 >
正文 |
高校职称评定“水”深几何?“火箭”教授 几家欢喜几家愁 |
2013年5月22日 博士招聘网 |
|
|
|
《武汉大学现85后正教授》接续
28岁“海归”博士邓鹤翔被武汉大学聘为正教授,“神一样”的简历引发膜拜。然而,在“80后”耀眼光环的背后,还有一些为教育事业默默奋斗多年,却始终没有转正的副教授。学术界一“副”到底成为常态,教授评定“水”深几何?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火箭”教授 几家欢喜几家愁
1985年出生的邓鹤翔日前被武汉大学聘为正教授。28岁当教授,这在多数网友看来是一个神话。一时间,各种崇拜和光环围绕这位“80后”。不“拼爹”单靠真才实学,这位年轻人成了“80后”的榜样。
“火箭提拔”理由非常充分。武汉大学人事部副部长卢昌宁告诉记者,虽然邓鹤翔年龄偏小,但他具备成为教授的条件。“邓鹤翔是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一员,是青年人才。聘其为正教授,是武汉大学在经过审核、评议等过程后慎重作出的决定。”
根据邓鹤翔简历,他于2007年—2011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共发表3篇论文,仅此一项,在国内“都够评院士了”。
一边是风光无限的年轻教授,一边是郁郁不得志的副教授。在国内学术界,大量“高龄”副教授面临着一“副”到底的境遇,工作一辈子到退休甚至去世,都不能转正。
以“盛产”年轻教授的武汉大学为例,每年教授名额只有几十个,而教师队伍有3600多人,竞争激烈可见一斑。就在去年,武汉大学一位副教授为评定职称,与评委会教授大打出手。
不仅如此,更有某高校教师网上发布“千字文”,曝光教授内斗黑幕,称一些学术帮派之间的“教授之争”是常态。在职称评定上,凡对方一派的成员,“除成绩特别优秀的,其他一律都给"小鞋"穿。”这种内斗还波及到博士学位答辩。“给一个C评级,足以让对方带的学生延期半年到一年毕业。”
教授职称 想说爱你真不容易
高校教授评审名额有限,这让教授头衔成了人人向往的“香饽饽”。但一些高校教授透露,在参评教师科研学术、教学成果相当的情况下,评定教授职称就成了一场拉关系、请客送礼的“战争”。
一位在亚洲排名靠前的国内某著名高校教授告诉记者,他2001年开始申报副教授,好几年排在前面,但直到2007年前后才获得教授职称,之前被拒绝的理由是:材料不够。
“究竟是材料不够,还是走关系不够,我不明白。”他说,“教授职称评定要"走三关":本系推荐,学院排名,再到学校大评委无记名投票。有的评委确实不错,但不排除拉帮结派和暗箱操作。三关当中,任何一关没有打通,都会铩羽而归。”
据这位教师透露,有一年,他和学院另一系的党支部书记同时竞争教授职称。“他靠的是党支部书记关系广。单纯论成果,他只有两三篇不知名期刊的论文和一些试题册。而我有5-6篇核心期刊论文,还有专业教材。但后来我落选了。”
“6年间三次申请后,我才评上教授,之后参加了教授评审委员会。以前不搭界、很少往来的老师,都打来电话拉票。”这位老师说。
另外一位在西部某高校多次申请过教授职称的大学教师告诉记者,每年8-9月,学校会公布新一
届的校级评审委员会名单,一般20多人,主要包括校领导,各学院院长和人事处、教务处等一些重要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
“评审名单公布了,就是告诉你,该轮到你做工作了。这时不少老师就开始"活动",比如打点关系、请客吃饭、给评委送礼。有的评委很少看参评教师的实绩,投票前,大家心里都有了人选。”
教授“坐火箭” 也要服众
高校职称评审到底应该以何为标准?怎样的评审机制才算公平、公正、公开?如何去掉教授评审环节中不应该出现的“财色酒气”?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一些高校正在实施教授“分类评定”办法,将老师分成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和服务型四大类。不同类型教授,有不同的评定方法。例如,教学型教授主要评价跟教学相关的所有因素,学生评价也纳入评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雷庆认为,高等院校职称评审的标准制定,应兼顾“水平”和“贡献”。
“有些年轻教授虽然工作时间短,但科研能力强、水平高,应该充分重视他们在学科研究领域的带头作用。但同时,高校里存在大量工作年限长但一辈子默默无闻,没得过奖的资深副教授,他们在教书育人、学校发展中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
雷庆认为,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讲,“有水平”和“有贡献”的教师、科研人员都是必需的。学校在制定职称评审制度时应兼顾各方利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认为,评教授与年龄无关。参评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等“硬件”才是关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认为,职称评审的问题与中国高校面临的问题不可分割,改革大学职称评审制度必须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前提,否则可能收效不大。(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俞俭 冯国栋 任玮)
|
|
特别提示: 针对本网发布的部分招聘信息来自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请求职者先通过招聘单位网站或电话等方式核实招聘信息后再应聘,以防虚假、诈骗招聘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若有侵权,虚假、诈骗招聘信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处理。 |
|
|
|
|
[复制链接] [收藏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本文] [返回页顶] [返回首页] |
本站内容免责声明: 本网站不保证所有个人、单位或来源于网络等其它发布信息(包含文字、图形、链接及其它)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所有发布信息仅供访问者参考(若发现虚假或错误信息接到通知或举报,经核实后及时删除或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