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早上8时,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东中院4303教室,百个固定座位座无虚席,还有学生在靠走廊的窗外探头旁听。这是新学期开设的一门物理系“新生研讨课”,上第一堂课的是作为物理教师的交大校长张杰院士,课题为“物理学:传统与文化”。
张杰开场便道出遗憾:曾与物理系毕业生们聊天,了解他们毕业去向,却得知选择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比例并不高。“学物理的学生为什么毕业后不愿意搞物理?”“我们的课堂怎么了?”张杰忆起30多年前,自己作为1977级高考生入学时,“连像样的课本、讲义都没有,资源非常匮乏,但老师们把对科学、对知识的热忱和激情传递给了我们。”他对新生说:“希望这第一学期的课程中,教授们能带给你们追逐科学的梦想与信念,并保持到毕业,乃至成就未来。”
张杰只用了30分钟精述物理学研究史,从三大行星定律讲到牛顿三大定律,再讲到量子力学,并介绍了自己团队正在进行的激光天体物理研究。接下去的75分钟留给学生自由发问,记录在案的问题共25个。
其实,2012级物理系只有70多名学生,但有不少人文学院等外系学生也选了课,因此提问涉猎面极广。除了太阳磁场如何产生、物理实验能做出多大磁场、理论物理与实验物理有何区别等专业问题,还有学生跟校长探讨起物理与数学、哲学乃至神话的关系,张杰答道:“不少哲学理论都和物理学发现直接相关,可以说物理学推动了哲学发展,同时西方物理学思想也借鉴了东方哲学理念。”其它更开放的问题,甚至涉及到用物理学“治校”、“治国”。
“你的问题很好,我答不出就记下来,请对口专业教授来回答;假如全校教授都答不了,那更是一个好问题。”张杰表示,各大专业的新生研讨课均由相关领域的“教授团”接力授课,仅以物理系这门课程为例,就有7位教授任课,包括“千人计划”专家、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蔡申瓯,“千人计划”专家、物理系主任季向东等。重要的是,这门课程以学生提问探究为主,“这次答不完的问题,下次课我们接着答”。
9时45分,随着最后一问一答,首次新生研讨课“拖堂”结束。“我们很喜欢教授来上导论性质课,也很喜欢充满提问的课堂。”物理系新生姚瑶说,“物理世界还有太多东西等着人类去探索。”据了解,全校这学期共开设58门新生研讨课,没有院系、专业限制,可容纳数千人选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