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所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线粒体生物医学研究所成立于2009年,是中国首家以线粒体生物学与医学为核心的研究机构,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为一体。依托国家级/省市级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营养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线粒体生物医学引智基地,西安市衰老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所聚焦衰老、代谢综合征、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体外检测与快速成像诊断、光谱检测仪器研制等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在线粒体代谢机制、自由基医学、靶向防治策略、拉曼光谱增强机制、远程拉曼光谱检测与识别装备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主办数十项国际权威学术会议,研究成果享誉全球。
研究所特色:“顶尖平台国际视野”
■拥有国际一流线粒体研究平台,配备分子生物学、细胞成像、代谢组学等尖端设备
■与雀巢研发、DouglasC.Wallace团队等建立深度合作,打造"产学研医"创新生态
■近五年获批省部级创新引智基地、国际联合实验室等3项重大科研平台
二、招聘领域
■营养与药物研发
■天然产物及糖生物学
■衰老与应激调控
■应用分子生物技术
■肠道微生物与代谢
■系统遗传学与环境健康
■柔性传感与组织修复
■肿瘤生物医学
■拉曼光谱仪器研制与增强光谱技术
■肿瘤体外检测与组织快速成像
三、招聘岗位
(一)领军学者:
1.条件:
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师德师风,以国家级领军人才为代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生重要学术成果、学术水平和贡献突出的杰出学者。
2.待遇
⑴事业编制,专属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入选者薪酬由基本薪酬+奖励性绩效津贴+科研提成构成,一人一议。
⑵其他支持条件:根据需要提供科研配套经费;提供充足办公场地及生活补助、安家费;办理陕西省三秦优才卡,可实现户籍办理、配偶就业、医疗保健、交通服务、旅游服务等11项人才便利服务;入住人才公寓,享受购房待遇;子女享受本校附属中小幼教育条件;可享受交大一附院、二附院、口腔医院三个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
(二)海外优青:
1.条件:
⑴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⑵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含)以后;
⑶具有博士学位;
⑷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⑸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截止日期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⑹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⑺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2.待遇:
⑴事业编制,教授学术头衔、博士生导师,专属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招标,博士后招收人数不限。
⑵科研启动经费300-500万元(含国家配套),特别需求者可面议。
⑶基础年薪45万元+社保和住房公积金学校缴纳部分约12万元/年+奖励性绩效津贴+科研及社会服务收入。部分学科优秀者可另获25万元/年特别资助,上不封顶。
⑷提供充足办公空间及实验场地,生活补助及安家费150-200万元(含国家地方支持)。
⑸提供周转住房或购买学校人才房。
⑹优先支持申报国家、省部级项目。
⑺办理陕西省三秦优才卡,可实现户籍办理、配偶就业、医疗保健、交通服务、旅游服务等11项人才便利服务。
⑻提供本地区最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享受国内一流医院高水平医疗服务。
(三)青年拔尖人才
(A类教授、B类特聘研究员、校企特聘研究员)
1.条件:
⑴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⑵具有博士学位,A类岗位、校企联聘岗位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B类岗位年龄一般不超过36周岁。
⑶A类应在相关领域取得突出业绩,学术水平居同龄人中拔尖水平,具有成为学术带头人或学科领军人潜质。
⑷B类应在相关领域崭露头角,学术水平居同龄人前列,具有良好学术潜质。
⑸校企联聘类应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思维,具备较强工程技术创新实践能力,在相关领域取得突出业绩,学术水平居同龄人中拔尖水平,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
2.待遇
⑴A类岗位基础年薪45万元+社保和住房公积金学校缴纳部分约12万元/年+奖励性绩效津贴+科研及社会服务收入;B类岗位基础年薪30万元+社保和住房公积金学校缴纳部分约10万元/年+奖励性绩效津贴+科研及社会服务收入。
⑵特别资助:入选国家级引进人才计划,另享受一次性补助100万元;入选省级引进人才计划,另享受一次性补助60-100万元;入选校企合作计划,另享受75万元资助。
⑶安家费:A类岗位50万元(税后);B类岗位30万元(税后)。
⑷科研配套经费:A类200-500万元;B类100-200万元。
⑸具有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⑹按照国家和学校相关政策享受购房、租房待遇。
⑺子女享受交大优质的附属中小幼教育资源。
⑻校企联聘岗位薪酬由校外合作单位承担,基本薪酬不低于B类岗位相应标准;合作单位根据项目情况提供科研启动经费;可享受学院、团队或合作单位其他奖励,不计入合同中规定的薪酬总额;具有专业型硕士导师和专业型博士导师资格,享受创新港中小幼教育资源,可租住学校人才公寓。
(四)青年优秀人才
1.条件:
⑴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⑵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32周岁,身心健康。
⑶已在相关领域取得明显业绩,学术水平居同龄人前列,具有良好学术潜质,研究方向符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求。
2.待遇
⑴入选者薪酬由基本年薪、奖励性绩效津贴、科研及社会服务收入组成,根据考核情况发放。基本年薪30万元/年,由学校提供(入选国家博士后人才支持计划者,学校补足差额部分);奖励性绩效津贴、科研及社会服务收入由学院或科研团队提供。
⑵入选者享受学校子女就学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可租住学校公寓或享受租房补贴1500元/月。
⑶入选者可申请学校“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晋升学校教学科研高级岗位或入选校内人才计划后,学校按照相应标准发放科研启动费(扣除“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已支持数额)、安家费。
⑷入选者聘用为助理教授,聘期4年。符合博士后进站条件者,须进入本校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并与学校、学院(部)、合作导师签订聘用合同;不符合进站条件者,签订有期限聘用合同。合同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入选者的聘期工作任务。
⑸聘期内完成岗位职责可申请晋升准聘副教授岗位。
(五)医学交叉博士后
1.条件:
⑴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⑵具有博士学位(一般在取得博士学位3年内),年龄一般不超过32周岁,身心健康。
⑶符合拟应聘团队的相关条件(具体条件请联系拟应聘团队或登录西安交通大学招聘网进一步确认)。
2.待遇
医学交叉博士后的薪酬实行年薪制,其中A类25万元/年、B类16万元/年,发放方式如下:
⑴A类前两年按20万元/年发放,中期考核合格及以上者后两年薪酬提高至25万元/年,并补发前两年薪酬共计10万元。不合格者降为B类管理。
⑵B类按16万元/年发放,中期考核优秀者可申报A类,经相关流程审议入选后,薪酬按25万元/年执行。
⑶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按国家规定缴纳。
⑷聘期内享受学校子弟就学政策,可租住人才公寓。
四、团队与人员介绍
研究所汇聚9名教授、11名副教授、3名助理教授、3名交叉博后及百余位博硕士研究生,形成涵盖营养医学、系统遗传学、应用分子生物技术、柔性传感技术、肠道微生物组学、拉曼光谱仪器研制与增强光谱技术、肿瘤体外检测与组织快速成像等领域的交叉创新团队。研究所PI包括:
刘健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科技部引进高端外国专家、领军学者、讲座教授,线粒体生物医学研究所创始所长;康复大学特聘教授,曾任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院长。西安交通大学理学学士,日本岗山大学医学博士,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后 。1997-2008年先后在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美国儿童医院奥克兰研究所、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美国肯塔基大学医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等单位任职。2008年9月起任西安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线粒体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 2011年2月-2021年10月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安交通大学-雀巢研发中心营养与健康联合实验室中心主任,陕西省营养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Douglas C. Wallace 线粒体表观遗传学信息科学研究所共同主任,线粒体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等职。目前担任亚洲线粒体研究与医学学会理事,美国加州活性氧研究学会顾问,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自由基生物与医学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活性氧生物学效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衰老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氢医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线粒体分会资深理事,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抗衰老分会常务委员和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营养分会理事,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与空间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应激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任 Antioxidants,Nutritional Nueroscience 和Current Topics in Nutraceutical Research杂志副主编; Experimental Gerontology 杂志Section Editor; Antioxidants & Redox Signaling,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Mitochondrion,Mitochondrial Communications, Sport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 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等杂志编委。
刘健康教授长期从事营养对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在分子细胞生物学水平上的调控研究,重点研究自由基生物学与线粒体代谢机制。在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与预防、线粒体营养素理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与经验,承担了科技部973课题,十二五规划课题,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培育和集成项目及多项面上项目,与瑞士雀巢公司和帝斯曼公司、美国安利公司、法国梅里埃研究院、日本 TAA 公司等开展国际合作,与陕西三八妇乐集团、小天使集团和中秦-汇融集团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在生物学领域的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60余篇,H因子83 (Date of January 16th, 2025)。应邀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发表演讲100余次,获授权中国专利25项,国际专利3项,主编《线粒体医学》一书,由科学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主编《靶向线粒体防治人类重大疾病》共10卷,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25年4月出版,入选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出版图书并获陕西出版基金和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从首届开始,连续十年(2014-2023)入选爱思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及连续六年(2019-2024)年全球顶尖科学家(1.5-2% Top Scientists)榜单,其中2021年进入中国生物医学领域第100名和2022年第21名。迄今已在西安交通大学培养博士34名,硕士18名。
龙建纲: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副院长。2006年获第二军医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及亚利桑那州 Sun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 作博士后研究。曾入选青年骨干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王宽诚育才奖、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获陕西省高等院校科技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二等奖1项。主要研究领域:线粒体营养与代谢;衰老生物学;线粒体生物学AI模型研究。在Cell Res., Cell Death Diff., J.Neurosci. 等国际国内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累积引用次数4830次,H index 41,负责或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国家“973”子项目、“863”项目、航天医学工程项目等20余项。 (邮箱:jglong@xjtu.edu.cn;个人主页:https://gr.xjtu.edu.cn/web/jglong)
张雅利: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具有30多年教学和科研经历,2013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营养分子研究所进行访问研究。研究聚焦营养学、糖生物学、天然产物功能性评价及活性机制研究。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0多项。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arbohydrate polymers, Food Chemistry, Food Function等高水平国际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多篇;多篇论文被材料化学类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Biomaterials,药学顶级期刊PHARMACOLOGY&THERAPEUTICS,生物医学权威期刊THERANOSTICS,农业食品领域极具国际影响力的期刊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 Food Safety、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等述评和引用。(邮箱:yar.lee@xjtu.edu.cn)
冯智辉: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青年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脂代谢分会青年理事,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委员,陕西省生理科学会理事,陕西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线粒体参与衰老、应激及代谢性疾病发生的机制及靶向营养干预研究。目前已经在专业领域的国际学术期刊包括PNA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Science, Redox Biology, Cell death& Differentiation等发表研究论文84篇,SCI总引用4500余次,H因子39。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10项,获批专利5项。研究成果获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三项。(邮箱:zhfeng@xjtu.edu.cn)
张晓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A类,美国塔夫茨大学生物技术博士,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健康科学技术中心博士后。张晓慧教授长期致力于柔性传感与健康检测、生物功能材料与组织修复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横向课题2项;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国侨界贡献(创新团队)奖1项。在 Adv Funct Mater, ACS Nano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70 余篇(IF>10论文10篇),被引6700余次,H因子35,ESI高被引论文2篇,申请/授权方面专利(包括国际、美国、日本、欧洲、中国)21项。(邮箱:xiaohuizhang@xjtu.edu.cn)
卢晓云: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医学部学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2019年度“亚洲及大洋洲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联合会(FAOBMB)“教育奖”获得者,国家在线一流本科课程及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技术》负责人。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第三届及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赛评委。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教育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太赫兹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应用分子生物技术及电磁生物效应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部级及其他合作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被引1988次。近五年指导研究生发表论文27篇,I/II区论文18篇。(邮箱:luxy05@xjtu.edu.cn)
方吉祥: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腾飞人才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洪堡学者。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委员会副秘书长,《光散射学报》副主编。主要从事拉曼光谱仪器研制、增强光谱技术研究及其在生物医学、公共安全检测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迄今为止,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8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30余篇(包括Nature Commun.等影响因子10以上顶级期刊论文20余篇)。SCI他引超过3000次,H-因子34,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申请5项。参加国际国内会议60余次,担任分会场主席10余次,40余次做特邀报告。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先后主持国防重大、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及其它各类项目20余项。(邮箱:jxfang@mail.xjtu.edu.cn)
许丹: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曾在英国、美国及法国留学工作,主要从事生命科学相关学科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多组学大数据分析的肠道微生物组(microbiome)与宿主及其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围绕肠道致病菌与宿主相互作用这一主题,以志贺菌为代表的肠道致病菌的致病机理、免疫因子在其中的功能角色和可能的利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前期研究成果,现已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Microbiology, Immunity等微生物及免疫领域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科技部重点研发子课题1项,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次,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次,担任Current Microbiology编辑。(邮箱:dan.xu@xjtu.edu.cn)
李昊: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 年获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计算与定量生物学博士学位,后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德国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受欧洲EMBO博士后长期奖学金资助。2023年通过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项目A类引进,入职生命学院线粒体生物医学研究所。主要利用系统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来研究调控代谢相关复杂表型或疾病的关键遗传和环境因素及潜在调控机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和陕西省人才引进项目、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等科研项目。在Cell Metabolism、Cell Systems、Genome Research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总引用次数2000余次,H因子22。(邮箱: lihao@xjtu.edu.cn)
五、联系方式: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