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地聊一聊找工作的经历和感受,虽然希望尽可能客观中立地描述和记录,但毕竟是自己的亲身体验,难免有主观的成分。
一、高校之外
2019年10月底,我所在学科一批较早、较好的工作机会放出来了,某部委直属事业单位集中招聘,大概十多家,放出近百个岗位。我报名了XX岗位,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免笔试,事业单位的笔试还是需要认真系统地准备,但我当时的时间和精力大部分在毕业论文上,所以不允许这样的分心;二是和我硕士毕业后的工作经历相通,我了解一些该行业的基本事实。比较顺利,在11月收到面试通知,12月初参加了两天的笔试面试(这里的笔试就是热点论述题,并非事业单位采用的行测)。记得那两天是周四周五,后来在次周周三,接到了录用通知。个人感觉,对这个行业的实践经验、英语表达,是帮助我得到这份工作的两方面重要原因。
整体上,这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传统的老牌事业单位,薪资待遇、子女教育等多不错。但他会给人一种过于传统的感觉,虽说是科研机构,但衙门味道很浓,这和我硕士毕业后阴差阳错进入这个行业的工作体会是一致的。
另外一方面,可能更多是一种负面的体会,这个单位毕竟是不愁没人来的大平台,因此整个过程中与应聘者交流都是一种单方向的通知而不是互动,而且做人事的工作人员非常生冷。最后通知录用了,去处理一些手续,居然有一笔入职保证金,如果因为主观原因、不能如期毕业等原因未能入职,钱不退。很难想象一个国字头的单位会公然与《劳动法》相逆行。在洽谈今后工作的任务要求、晋升、待遇等问题时,负责人事的部门也不会主动说起,而是问到什么回答什么。经过几轮的简历筛选、面试,人事负责人对你个人的基本情况还是不了解,在一对一面谈的时候,甚至不知道你毕业于哪所学校。
作为对2012年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抱着热情和期待的年轻人,还是被这个过程搞得有些错愕。我的基本立场从来没有改变,一直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单位,里面的前辈职工也都很好,之所以产生一些让人困惑的感受不是他们个人的原因,而是强大的制度惯习。对于这样的单位,招聘只是一个常规动作和例行公事,新鲜血液的进入,或许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二、高校
2019年12月的整体节奏比较忙碌,在敲定了第一份工作之后(上面的事业单位),我又陆续收到几个高校的面试通知,其中有2个在京(分别称北京1、北京2)、3个在粤(分别称广东1、广东2、广东3)。基本上投出的简历都得到了回应,或者非正式的领导私人电话洽谈,整体上给我带来了莫大的鼓励。这个时候,因为有一个工作在手,心里也更加有底气。与机会悉数而至一样,顺逆相伴、舍得相随,这也是一个喜忧参半的月份。
事实上我一直想去南方,因此3个广东机会纷至沓来,我的内心是欣喜的。广东1是领导私下联系我,初步确立了用人的意向,这也是我最想去的单位,结果没能等来最终的面试邀请。用人单位也很坦诚,解释了原因,后来了解到他们解释的也是实情,而非客套。广东2是和我求学学校、工作经历高度相关的,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招聘,而是把大家组织起来聊聊看看,和他们认为最优秀的确定意向。这个单位本来是我很期待的一个,而且都是自己人在组织,但因为派系斗争、门户私计,中间横生很多不愉快,这里不展开了,只想说一句“天下乌鸦一般黑、风水轮流转,有些事情没必要”。广东3是整个南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沟通过程中,人事工作高度专业和人性化,和老师的交流也非常好,无奈学科匹配度不高,加之是博士后,所以思忖之下还是遗憾放弃了。
回到北京的两个机会,因为广东1的不了了之、广东2的意外挫败,从广东2飞回北京的次日,本来要参加北京2的面试,后来我决定放弃。首先这一路奔波很疲惫,其次北京2并不是一个很理性的选择,所以当时决定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到毕业论文上,也需要休整一段时间,好好准备北京1。
北京1是我很喜欢的一所学校,但其实自己也没想好最终是否会选择这里。几轮面试都比较顺利,第一轮是学院的专业面试,全英文;第二轮是学校的综合面试,中英结合。学校面试完不到一小时就给了录用通知。整体上,北京1的学校平台很好,恰逢人事改革,待遇已经极高地超越了同行业内北京应届博士的平均水平。
至此,从10月底开始找工作,到2020年1月初,两个多月的时间,在鼓舞与受挫之中,我拿到了三个录取:北京老牌事业单位教学科研岗、广东高校3博士后、北京高校1教学科研岗。
三、疫情之中
一月下旬,回老家过年,原本计划待两周就返校,继续博士论文等重要工作。可始料未及的疫情把我困在家中五个月。中间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全部工作,顺利毕业。也在3月、5月参加了两次云应聘。两个单位都是北京高校,称之为北京3和北京4吧,北京4明确了只招京内生源。
三月面试完北京3,因为细分的专业方向并不一致,所以本身没有抱太大希望,事实也证明如此。五月参加了北京4的面试,因为户口要求、学科要求,最后只有2名应届生进入面试,比较顺利地拿到录取通知。时间已经来到五月份,我知道给我做更多选择的机会不多了,所以我及时和广东3博士后单位表达放弃,就业选择范围就落到了北京事业单位、北京1高校、北京4高校之间。这对我真的是一个很艰难的选择,尤其是北京4和我有太多的情感关联,而且学校本身平台更高、学科建设也相对成熟完善。而北京1的整体气质、薪资待遇、学校品牌都是非常诱人的因素。但无论如何,最终只能选择一个。其实面临选择时,人多少会有一些倾向,我相信我最终也会选择自己倾向的那一个。
四、唠叨几句
整个过程中明显感到业界的求职还是比较单向,有种明显的压迫感,在确定工作意向的阶段,单位很少会聊到待遇、要求等细节问题。广东3高校人事工作的人性化让人在这种沉闷中感到一丝清风。
我知道一些有海外经历的同学,都比较呼吁国内高校借鉴一下国外更人性化的模式,有自由度、灵活度、信息公开。我个人认为,虽然今天我们早已不再倡导全盘向西方学习,但美国大学的招聘制度和方式真的会让人感到受到尊重,他把应聘者当一个individual而不是一个number。我们都期待改革、期待更好,但在当下国内一线城市僧多粥少、其它城市“软件”几乎不在线、现行人事制度和财政制度的背景下,要谈改革,是多么地困难!
很多行业天天强调“改作风”,其实以前我认为这个概念很虚,但经过这次求职,我想对于本文提到的事业单位而言,人事职工不那么生冷、人事部门能记住你的个人信息,或许就是一种作风改进了吧。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