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博士招聘网 > 博士人才资讯 > 正文
高校人才争夺战:保卫人才PK引进人才
2016年12月30日    中国博士招聘网
分享到:
 高校两场人才战役一触即发
  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的进军号角尚未吹响,各地、各高校已然“草木皆兵”。一方面要从外部引进人才,一方面要保卫本地人才———两场人才战役一触即发。
  7月底,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开始接受申报,马上引来高教界人士围观:创新创业最高档次团队可获8000万元资助;领军人才入选者获600万元/名的资助,包括50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和税后100万元住房补贴。有人说,今年的“珠江人才计划”真是刷出引进人才待遇的新高度。显然,对一个地方而言的人才引进,对别的地方来说,就是人才流失。
  这个暑假,不少高校和学院的“一把手”们都在着手制定攻守兼备的人才工作新方案。因为,各地为了对接“双一流”建设,近期都在陆续出台人才计划、扶持培育优势学科,这些新布点、新计划对一些老牌的院校来说意味着威胁———传统的学科重镇,现在成了人才流失的高危之所。
  人才流动速度加剧,正成为眼下本土学术界的新动向。
  名校优势学科,纷纷上演“削峰填谷”
  就在不久前,一位外籍教授到沪上一所名校访学,他兴致勃勃地带来一个项目,希望和这里几位相识多年的学者合作,不料却被告知,中方课题组中一位比较年轻的骨干已经“跳槽”。“我简直不能相信,他为什么要离开上海,离开科研条件这么好的地方,去投奔一个学科实力远不如这里、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他得到的回答是:在上海,这位年轻骨干住的是一间近20平方米的老工房,而到外省某高校,他不仅一下子成为学科带头人,而且等待他的是将近200平方米的大房子。
  在这个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中方课题组,更资深的教授们忍不住叹息:近期流出的,远不止这一位学术骨干。“这几年,周边好多省份都开始布点同类学科,人家那边新开炉灶,我们这里就有人才被挖角的风险。有些地方甚至已经瞄准了我们的一个学科团队。”课题组负责人直言,眼前比引进人才更重要的,是留住现有人才,稳住军心。
  无独有偶,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教授不久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达出类似的感慨。这些年,有些院校但凡要新开法学专业、寻觅学科带头人,挖角的首选单位就是像华政这样学科门类齐全的老牌政法类院校,而如此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削峰填谷”———新学校里没有建成“新高地”,老牌院校的相关师资和教学科研力量倒被摊薄了。
  “被一方称为人才引进的,就是另一方所说的人才流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旭东最近也在科学网上撰文披露,他认识的两位在南方某城的学界同道,短短一年不到,分别被别的学校挖走了。“一位被挖走的老兄,学校专门为他成立研究中心,省政府和校方提供经费数千万元。另一位老兄则被挖去组建一个新的学院。”徐旭东感叹,挖杰青好像成了近几年一些省份和一些大学人才战略的一部分,学术骨干的流动看样子要成为一种新常态。
  各地人才计划密集出台,加剧人才流动
  提前布局、对接“双一流”建设,上海市教委从去年开始推进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根据已经颁发的《上海高等学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2014-2020年)》,高峰高原计划分两个建设周期:第一阶段是2014-2017年,第二阶段是2018-2020年。记者获悉,市级财政在第一阶段就将投入36亿元。而在投入模式上,每个高峰高原学科的经费中,有50%用于和学科建设有关的人员经费。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头费”的总盘子里,已经划出一定比例的专项经费,专门用于人才引进。
  不难发现,这样的制度设计,势必会引发高层次人才的流动,流动范围从跨国、跨省到跨校不等。
  除了上海,其他省市针对“双一流”计划也都提出了各类人才计划。这些计划助推了高校之间的人才流动,而且不再像传统认知的那样,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经济后发的省份和地方高校越来越意识到科技人才的关键作用,不惜重金揽才,甚至一次挖走整个团队。
  除了广东省近期出台的“珠江人才计划”,四川、山东等省也都推出了地区“千人计划”。尤其是四川省,明确提出向高校“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倾斜,同时新增了顶尖人才项目,重点引进国家“千人计划”顶尖人才及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入选者;国家“三大奖”一等奖及以上获得者第一主研人员;在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任职的国际著名学者,或世界500强企业任高管的管理人才。
  沪上某高校人事处负责人坦言,该校在过去几年中被外地高校挖走了20多位杰青、优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和“千人计划”学者。该校有一位青年教授,刚刚评上优青,就被四川大学挖走了。“同城985高校的情况和我们差不多。”这位负责人说。
  而从上海被挖到中部高校去的一位环境领域的“千人计划”学者则表示,当地高校给出的优惠条件实在令人难以抗拒:学校专门为他成立研究中心,省政府和校方提供经费数千万元,由这位“千人计划”学者在当地组建超级团队。
  各大名校之间,目前围绕杰青、青年千人等优秀青年科学工作者的争夺已经白热化。近期有资料披露,在工程材料类的青年千人争夺战中,引才前15名的高校,除了上海科技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其余均为985高校。
  比起人才引进,更重要的是用好人才
  “高校的人才流动是必然的现象,排名靠后的大学从排名靠前的学校挖人,本土一线名校则从国外和科学院系统挖人,这几乎成了一个规律。”某高校规划处负责人直言,近期各地都在加大引才的工作力度,所以很多名校的人才梯队出现一些波动。比如,一些传统优势学科、高原学科,集中出现人才外流现象。但即便如此,也不足为怪。
  人才流动在国外也是同样的规律。据介绍,美国密歇根大学仅去年一年就有100多名教职流动,有些就是去了哈佛这样的名校。
  “很多时候,人才流动固然与待遇有关,但是待遇不是唯一的原因。”沪上一所高校的人事处负责人称,诸如“千人计划”、杰青、优青等人才计划和项目,都有一个大致的市场价。不少中青年骨干之所以选择跳槽,更重要的是看重学校提供的配套条件以及平台。甚至有时候,学校在人才工作上的一些细节,都会使得一些引进人才改主意。
  在这所高校刚刚结束的务虚会上,就有一位“千人计划”学者明确“抗议”:“学校现在引进‘千人计划’学者时总是附带条件,对论文的数量、争取的项目级别和金额都有明确规定,这看上去很不尊重人。”而该校一位刚刚引进的杰青,恰在签约前改签了同城另一所高校,逆转的理由是,这位杰青在办理手续时觉得相关流程太繁琐,而且很不人性化,感受不到学校对人才的重视,所以立刻决定改换门庭。
  谈及今后即将随着“双一流”建设推进而上演的高校人才争夺战,也有高教界人士直言,保持定力很重要。“有的学校早就开始加大海外引才力度,但是仔细研究会发现,那些进入遴选视野并受聘的高层次人才,有时并未发挥预期的作用。”比起引才,如何出台更好的激励机制,用好人才,这才是对各大高校的真正考验。
特别提示: 针对本网发布的部分招聘信息来自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请求职者先通过招聘单位网站或电话等方式核实招聘信息后再应聘,以防虚假、诈骗招聘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若有侵权,虚假、诈骗招聘信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处理。
[复制链接] [收藏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本文] [返回页顶] [返回首页
本站内容免责声明: 本网站不保证所有个人、单位或来源于网络等其它发布信息(包含文字、图形、链接及其它)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所有发布信息仅供访问者参考(若发现虚假或错误信息接到通知或举报,经核实后及时删除或更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专区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 我们
Copyright(C) 2005 - 2015 www.51bosh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博士招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0328号-4
客服电话:0839-5253278 传 真:0839-5253278
未经 中国博士招聘网 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博士招聘、求职信息及作品,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