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士招聘网 > 资讯频道 > 博士人才资讯 > 正文
年龄争论无法为院士“减负” 科学精英老龄化严重
2013年2月23日    博士招聘网
分享到:
科技日报:年龄争论无法为院士“减负”

 春节长假尾声,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侠在科学网发表的博文《中国科学精英老龄化太严重!》引发热议。李侠指出,根据两院官网数据统计,现任两院院士年龄主要集中在70—89岁之间,40—49岁院士比例很低,“科学精英老龄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科学界的发展。
  寥寥数百字的一篇博文引发了学界和公众的强烈关注,媒体在转载报道这篇博文的时候也把标题制作成抓人眼球的《“两院”成了“敬老院”》。作为中国科学精英的院士,因为年龄偏老遭到了舆论的质疑。中国科学界和其他社会领域普遍存在论资排辈的传统,导致青年学者迟迟不能出头;而上了年纪的科学精英们因为缺乏创新精神,“影响”了科学界的发展。无论具体原因在哪里,“偏老”的年龄这一次成为了舆论炮轰的靶子。
  院士年龄偏老被质疑,那么院士年轻化是不是可以赢得舆论的认同呢?2011年年底,两院新增院士名单公布,当时新当选的51名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龄52.6岁,为院士增选规范化以来最年轻的一次。而当选的54名工程院院士中,最年轻的为46岁,60岁(含)以下的38人,占70.4%,相比2009年增选的66.7%,比例又有增长。遗憾的是,当时“院士年轻化”的特点也曾被媒体质疑。一些舆论认为,很多学者在国际优秀大学仅能晋升副教授之时,在中国就已经可以做院士,这让中国比较优秀的科研人员过早荣誉加身,结束了科学活跃期。
  当李侠教授感慨“科学不是怀旧的城堡”,质疑“院士老龄化”时,舆论频频点头。可是两年前“院士年轻化”被作为“新特征”被关注时,舆论却偏偏摇头。“老龄化”是个“错误”,“年轻化”同样不正确,舆论为何总是紧紧盯着院士的年龄?年轻人当选院士了,我们说这有可能过早结束了他的科研活跃期;年老的人当选院士了,我们又说他阻碍了科研的活跃。中国院士的年龄到底该何去何从?
  年龄的争论只是泡沫,真正的问题还是在院士的利益附加值上。虽然我们总是强调“院士称号既是荣誉更是责任”,但不得不承认,现实中“院士”称号或多或少已经附加了获取利益的“资源功能 ”,院士们可以直接影响到国家科技资源的分配和科技发展的方向。政府部门召开各种咨询会、项目论证会少不了院士;重点科技项目立项审批和实施需要得到院士支持;国家各种基金项目的评审,各种科研成果评奖、评价更少不了院士。既然院士本身附着了本不该有的“权力”特色,那么在年龄构成上无论是“年轻化”还是“老龄化”的争论无论再激烈,恐怕都是一地鸡毛。
  跳出年龄争论的泡沫,“中国科学精英老龄化太严重”恐怕只是一个伪问题。年轻化或者老龄化都无法为院士“减负”,也无法真正促进科学研究事业的健康发展。年龄从来都不是关键问题,真正需要改革的还是科研体制和学术评价机制。必须让院士回归荣誉和责任的本位,还科学研究活动的本来面目。
特别提示: 针对本网发布的部分招聘信息来自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请求职者先通过招聘单位网站或电话等方式核实招聘信息后再应聘,以防虚假、诈骗招聘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若有侵权,虚假、诈骗招聘信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处理。
[复制链接] [收藏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本文] [返回页顶] [返回首页
本站内容免责声明: 本网站不保证所有个人、单位或来源于网络等其它发布信息(包含文字、图形、链接及其它)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所有发布信息仅供访问者参考(若发现虚假或错误信息接到通知或举报,经核实后及时删除或更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专区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 我们
Copyright(C) 2005 - 2015 www.51bosh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博士招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0328号-4
客服电话:010-69750702 传 真:010-69750702
未经 博士招聘网 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博士招聘、求职信息及作品,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