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他们没有回英国跨年狂欢,而是留在了喜欢的上海。最近这一年,在复旦校园经常可以看到这对来自英国的教授夫妻,两人每天乘公交车上下班,一钻进实验室就是十多个小时———丈夫戴维·沃克曼,任复旦大学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定量生物学领域研究;妻子玛丽亚·哈德,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特聘教授,同时担任英国布莱顿大学可持续发展统筹中心主任,主要研究可持续发展应用项目。两人双双入选中国国家“千人计划”。
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
这对科学家夫妇早就是英国名牌大学的权威,何以选择中国继续他们的事业?“我们有自己的‘中国梦’”,哈德教授如是说。哈德认为,20年前,全世界的人都在讨论“美国梦”,如今,“中国梦”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哈德的专业是环境可持续发展,她这样理解“中国梦”:“在西方国家,用金钱来驱动一切。在中国的社区,有一些独有的特点,可以有一些新的理念来解决社会、农村的很多问题。比如,你要向大众介绍一款新的能源车型,在美国,大众消费者和能源供应商等等都会站出来发表意见,不同的利益团体有不同的模式。但在中国可以很容易推广。中国特色可以为世界提供一些新的可能性。”
哈德的丈夫沃克曼教授同样感受到了自己的“中国梦”,他说:“中国大学知道我们(指外来引进人才)想要什么。当我们来到中国,大学给了我们机会,给了我们创造影响力,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带来不同的学习理念
目前,哈德主持复旦的一个垃圾回收项目研究。每次到小区调查,哈德都会要求大家一斤斤地称量不同垃圾的分量,由此掌握垃圾分类的数据。一名女博士回忆,哈德教授常常在上海的居民楼前拾垃圾。有学生批评中国人环境意识差,垃圾分类工作难做。哈德马上回应:“其实英国人也这样啊,垃圾分类长期难以执行,关键是设计制度,不是人的素质问题。”
沃克曼主持的生物统计学是一项前沿交叉学科,刚来时,他发现中国学生太刻苦了,“他们平时每周已经花六七十个小时来学习,为什么周末还要学习到晚上十点?我很担心他们牺牲自己的社交生活来学习的行为,会让他们很累很累,以至于失去创造性的才能和对科研的激情。”
现在,沃克曼为他的研究生定了新规矩:“我们要做的项目可能是物理、自然科学背景或是社会科学,但我会让你们看一幅图,并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想法。放松下来,忘记那些什么一年后要发篇文章,再过一年又要再发文章。我们是一个工作团队,我不是要给你们去灌输一些知识,而是有创造性地认知事物。”
希望长期生活在上海
记者问:“两位空闲时间做什么?”听到这,这对学术伉俪相互对视一眼,爆发出爽朗的大笑,“不,我们没有空闲时间,所有的时间都在做研究!不用参加学术会议、完成事务性工作,可以专注学术,这让我们十分享受和珍惜现在的生活。工作就是我们的假期。”两人非常喜欢上海这座城市,哈德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太安全了。我经常凌晨一两点步行回家,没有坏人,甚至碰不见一个喝醉的人。这在伦敦、纽约都是难以想象的。”
两人都希望长期生活在上海,圆自己的“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