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全国,类似上述的二本、三本院校是很多。这些院校的学生,学业负担一般较轻,大一、大二时就可以开始准备考研;而那些重点院校的学生,学业负担一般较重,常常在大三时才有时间和精力备战研究生考试。也因此,常常会出现“985的学生考不过三本的学生”。偏偏我们国家的研究生(尤其是硕士阶段)教育水平很是一般,那些由二本、三本大学考入名校的研究生,虽然有的连基本的科研常识都不太清楚,但照样能“混”到硕士文凭。
一些用人单位招聘了这类学生后,立刻发现他们的能力确实不如本科毕业于重点大学的学生(这当然也是总体而论)。所以,很多用人单位的招聘原则是:能力和条件相差不多的研究生,优先录取那些本科出身为985、211等重点大学的学生。
这应该还是比较合理的——毕竟,高考的竞争最为公平,最令人信服。
不过,用人单位在招聘博士生或博士后时,一味追究“本科出身”就未必科学了——因为即使是那些二本、三本的学生,如果没有科研兴趣和钻研精神,想获得名校的博士文凭也还是比较困难的。能留下来读完博士的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能力一般也都比较强。只要这些学生有科研成果或是发表了很有影响的论文,真的就没必要再细看他们的本科出身了。
现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当年也就毕业于江西医学院(现在已并入南昌大学),本科出身很是一般,但他留学美国后,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果,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试想,北大在招聘饶毅时,有必要追究他的本科出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