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 “村官”曾祥旭(右一)征求村民对于成立物管公司的意见。
2011年从西南财大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同年通过“百千万人才”招聘被龙泉驿区委组织部录取,后来又被借调到区委办……在别人眼里一路“顺风顺水”的曾祥旭,今年做了个非同寻常的选择——上月底,他以超过90%的支持率,当选龙泉驿区同安街道阳光村党支部书记,成为当地首位博士“村官”。
外省人、30岁、博士,这些关键词,使外界对他的评价充满争议——有说“脚踏实地”,有说“人才浪费”,有说“读书无用”……即便他的父母,最初闻讯时也觉得 “不靠谱”。
他为何而来?是否沉得下来?饱读诗书又能否成就治村之道?记者对话曾祥旭,揭秘一个博士“村官”的基层心路。
□记者 张守帅 文/图
现在的年龄正该到一线
记者:博士“村官”在四川确实不多见,从组织部、区委办到村上,你做这样的选择是因为理想还是课题需要?
曾祥旭:很多人不理解,包括远在湖南农村的父母。其实今年2月我就申请到基层锻炼,到了同安街道帮扶队任副队长,并挂职红星村党支部副书记。说理想太过宏大,我的确是想做点事情。在机关工作时,我接触到许多基层信息,但那些“二手材料”不直接,看不清楚。导师的一个理念影响了我:人生是分阶段的,我现在所处的年龄段,精力充沛,正是到一线的时候,错过了,后悔都来不及。
记者:博士身份做“村官”,会不会令你倍感压力?
曾祥旭:压力很大。我的同学里,从教的有人评上了副教授,从商的有人拿到了百万年薪,我对未来之路忐忑不安。不过,治大国如烹小鲜,管理一个村子同样如此。要让大多数村民满意,尤其是帮助一些人转变命运,这比完成博士论文难多了。
研究能力有助寻找方法
记者:到11月你的挂职锻炼已经结束,为什么不回机关,反而去参加公推直选?
曾祥旭:很多人以为我是来“镀金”的,随时要回去。其实,沉到基层,两条腿站稳了,才能走得更远。挂职几个月时间,我一条腿还没站稳呢。
记者:很多人关心,博士学历到底带给你什么样的能力?
曾祥旭:潜台词是不是博士无用(笑)?一个好博士,不一定能当好一个“村官”。不过,博士的学习能力毋庸置疑,容易把具象的东西抽象起来,寻找到很多经验和方法。比如我到同安街道,参与成立了新市民教育学校,因为讲课还行,村民愿意听;我在推进农民向新市民转变的帮扶队工作了8个月,筹集来100万元资金,并非口才好,而是利用好了龙泉驿区本身已有的平台和资源。
记者:公推直选时,你承诺任期内硬化10.7公里长的组道,想必也做了政策钻研吧?
曾祥旭:现在估算投入是需要300多万元。我搜集整理了所有涉农政策,发现对于以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基础的公益事业项目,有财政奖补,这就大大缓解了资金压力。
最重要的是能带来变化
记者:从红星村到阳光村,这种变化适应吗?
曾祥旭:阳光村非常大,也很分散,有些家庭已经进城了,我想在任期内,争取每家每户走一遍。我也很感激村民对我一个“外乡人”的认可,参加公推直选时,原来红星村的村民也跑来为我加油助阵。我感觉最难的是平衡各方利益诉求。就拿修路这件事说,我们已经开了一周的会,先做初步方案,再召开组长会、村民议事会,不停争论先修哪再修哪。对我来说,村民议事会是个很好的平台,能够民主决策和保护干部。
记者:你觉得“村官”重要吗?
曾祥旭:在群众眼中,村支书是个不小的官,希望带领他们干成很多的事情。所以最重要的是带来变化,有变化才有希望。我们正在争取财政给予一定补贴支持,在此基础上筹建物管公司、聘用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小区,以前集中居住区没有物管,没人打扫,脏乱差严重。所以这个提议,得以全票通过。
记者:你现在对基层认识与以前有何不同了?
曾祥旭:基层是个锻炼人才的大熔炉,以前听到这句话,认为很虚、不入耳,现在觉得很实、很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