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人才看好中国创业机会 全球才俊逐梦中国
人才特区代替经济特区,成为“时髦”的科学发展关键词。
中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人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6%。、
科学人才观日益深入人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逐步形成。
安心在祖国圆梦
【心声】二三十年后,我们这群追梦人将自豪地说,我们是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推动者和直接参与者,我们没有虚度年华。 ——张丹(“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秘书长)
1987年在北大博士毕业后,陈十一选择了去美国攻读博士后。杰出的学术表现,使他很快实现了不少人向往的美国梦。但他心中一直有个未圆的中国梦——办一所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学或学院,为中国创新培养人才。
2005年,陈十一毅然回国,为北京大学重建工学院。2010年,北大工学院在一项权威的世界大学工程类学科排名中位居第33名。2011年,世界工学院院长大会选择在北大召开,更预示着一个高度活跃、富有创新能力的新型工学院已初步建成。
与陈十一一样,觉得在美国并不能实现心中梦想的,还有物理学家丁洪。作为一名华人,丁洪时刻有一种民族紧迫感,总想着自己应该为祖国做些什么。2008年6月,应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之邀,丁洪举家回国,成为美国物理界第一位全职回国的正教授。
2008年以来,国家抓住国际金融危机给引进海外人才提供的难得机遇,集中力量实施“千人计划”,掀起海外人才回归报国热潮。
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一靠面向海外引进人才,二靠立足国内培养人才。为了充分调动国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切实发挥他们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主体作用,中央组织部等部门于2012年8月推出一项重大的人才培养支持工程——“万人计划”,专门面向国内遴选支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这个计划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并行实施,对于统筹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打造一支强大的国家创新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指出。
同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戴晓虎说,他曾专门听取了本院年轻人对该计划的想法,大家都感到这个计划不仅为他们树立了奋斗的目标,也提供了长期、可持续的良好环境和适宜创新的土壤,让他们吃了在国内发展的定心丸。
全球才俊逐梦中国
【心声】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我们在中国一定能够拥有比国外更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多次来到中国,见证了中国这30多年的巨变。对于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拥有信念是十分重要的。我很荣幸,也很乐意参与到中国梦的构筑中来,贡献我个人的力量。”
来自斯里兰卡的衣西瓦然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作为“千人计划”高层次外国专家项目的引进专家,未来3年他将继续供职于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中国梦,对于中国来说是实现民族复兴之梦,对于全球来说则是经济复苏之梦。”吴江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必然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一流人才,到中国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事实也正是如此。今天,大批的外国专家和组织借着“人才强国”这股东风,纷纷来到中国寻找合作项目,开展科学研究。来中国工作的外国专家,从改革开放初期每年不足1万人次,上升到2011年的近53万人次,外国专家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目前一批国际著名专家、新技术领军人才通过‘外专千人计划’,在中国找到发挥才智的舞台,更为推动中国迈入世界科技发展的快车道作出了突出贡献。”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认为,“吸引和支持更多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