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士招聘网 > 资讯频 道 > 人才资讯 > 正文
曾经的“差生”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说明了什么?
2012年10月20日    博士招聘网
分享到:
 201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约翰·格登,中学时曾被老师看成“差生”,并断言“今后不适合搞科研”。然而,格登的成长与这一判断截然相反,他不但从事了科研,还成为卓有成就的大家。

  曾经的“差生”得诺奖说明了什么?
  其一,卓越的成就取决于志趣而非一时的学业成绩。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一再印证,成功多源于内心的坚持和执着,而非单纯的知识技能。格登能够忍受各种压力,持续努力奋斗,多年后终于攀上科学高峰,看来老话并未过时。
  其二,老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包容。格登当年的中学教师曾给他写过一份评语:“我相信他有成为科学家的志向,但以他现在的表现来看,这真是万分的荒谬可笑。他无法明白最简单的生物学事实,继续教他简直是浪费彼此的时间。”学生千差万别,有人开化早,有人醒悟晚,因为起步踉跄就断言不是这块料,这位老师还是心急了些。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这里并不少见。一些孩子学业成绩暂时跟不上,就被老师贴上“差生”标签,压抑了多元发展的潜力。老师要包容孩子的短处,更要善于发掘孩子的优点,为学生长远发展、多元成才提供支持。
  当然,诺奖不可能成为所有孩子成才、成功的标尺,诺奖得主必定有其天赋根基和获奖的偶然性,其成长经验或许无法复制。但是,尊重孩子个体差异,遵循有教无类、多元包容的教育理念,应该成为转型期育人者的“共识”。
[复制链接] [收藏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本文] [返回页顶]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专区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 我们
Copyright(C) 2005 - 2015 www.51bosh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博士招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86279号-2
客服电话:010-69750702 传 真:010-69750702
未经 博士招聘网 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招聘信息及作品,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