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任用、表彰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和培养工程,建设一支高层次、国际化的优秀人才队伍。 在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纲要》的大背景下,深莞惠一体化进程开始提速,人才工作前所未有地纳入了三地的合作视野。如何打破地区之间的人才壁垒,实现区域内人才流动通畅、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当前各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结合贯彻落实《纲要》,通过实施互派优秀党政干部挂职锻炼等有效举措,大力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企业和农村人才进入党管人才范畴 地处珠三角东部的惠州,紧邻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三大“经济巨人”。三市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各类人才,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也许是巨人身旁造成的“灯下黑”,也许是吸引各类人才的 “鸟巢”还需搭建完善,至2005年,惠州的各类人才总数才30万左右,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尤为缺乏。 实施《纲要》的战鼓擂动,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的号角吹响,加快建设“五大基地”的任务紧迫……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惠州迫切需要各种人才。根据有关数据分析,惠州未来6年对人才的需求量约为40万,涉及石化、电子、旅游、金融等领域。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就是抓可持续发展。我们要依靠各类人才,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建设惠民之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业斌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要积极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汝求也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提出“人才辈出,惠州振兴”。 “以前,我们讲的人才,一般是指体制内‘小笼子’里的人才,包括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等,范围很窄;甚至,有时连地方院校的人才、民营企业的人才也不归入本市人才的范围。”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直接推动下,我市的人才观念正发生深刻的转变。 该负责人举例说,随着人才评选机制的地域、学历、体制等方面的限制逐步被打破,现在企业、农村等领域的人才也开始进入党管人才的范畴。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给名不见经传的 “田专家”、“土秀才”一个名分,共评出首批高、中、初级农村实用人才1473名。
备案制度让高级人才完全浮出水面 “有一次,市发改局聘请一批专家担任顾问,找到人才工作科要相关高级人才的资料进行挑选,但我们拿不出来,最后只好打电话到各个单位和企业了解,结果折腾了半天也没找到几个。” 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负责人所说的这个事例,正是我市人才工作曾有过的尴尬:不同类别的人才由不同的单位和部门管理,没有隶属关系的民企、驻惠单位人才更是管不着,各类人才缺乏统一的管理。 如今,这种局面正发生改变。今年3月,为全面掌握惠州人才现状,给接下来的“人才库”建设打下基础,市委组织部在全省率先启动高级人才登记备案工作,历时4个多月,对新引进或已在惠工作的高级人才统一办理高级人才登记备案手续,并集结形成了《惠州市高级人才名册》,把在惠工作的高级人才近600名,其中博士185名、博士后18名全部收录在册。 “最让我们感到欣喜的是,通过登记备案,以往一些没有掌握到的高级人才‘浮出水面’。”该负责人说,比如,以前都说惠州没有石化类的高级人才,举办相关讲座只能到高校或科研机构去请。现在,我们发现中国海油就有4名石化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作生活在惠州。 “需要找什么年龄、什么专业特长、什么研究方向的高级人才,现在一翻就知道,非常方便。”手拿一本《惠州市高级人才名册》,该负责人高兴地说,今年5月中旬,省委要求各地市推荐人选,参加中央开展的2009年“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初步人选工作,“我们再也不用打电话到处找,根据推荐条件,直接就从高级人才名册里面挑选了两名适合的人才。”
引才从“饥不择食”到公开招考 去年4月,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组成4个小分队,向各大高校主动出击,宣传惠州,招揽人才。出发前,有人善意提醒说:“北大、清华的学子不会瞧上惠州的,去那里招聘只会浪费时间。” 可事实很快就把这种论调彻底击碎:当惠州的宣传片在清华的讲堂播放时,讲堂立即汇聚了近200名慕名而来的学子。现代石化数码名城、大亚湾、东江、罗浮山……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惠州,很快打动了这些“挑剔”的清华学子,他们纷纷向惠州招聘团投出了自己的简历。此次招聘活动吸引了包括北大、清华等高校在内的1300多名博士、硕士生踊跃报名,24名博士、84名硕士被正式录用。 “走遍珠三角,我觉得惠州最适合工作和生活。”在那次招聘中被录用的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生态学博士张友胜目前供职于市园林局,如今他已在惠州买房安家落户。“惠州发展空间大,生态环境也好,这是促使我把家安在惠州的原因。” 张友胜所言,反映了不少选择惠州的人才的心声。近年来,随着惠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面貌的焕然一新,以及一系列重视人才的举措相继推出,一种宽松、舒适的引才用才环境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把目光投向惠州这座宜居宜业的城市,惠州逐渐成为了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聚集的“人才洼地”。 “以前,我们引才是‘饥不择食’,现在是公开招考。”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惠州学院通过公开招考,破纪录地一口气引进教授、博士40多人;市中心人民医院虽只招3名博士、35名硕士,却有多达150名博士、硕士投档。博罗县在组织招聘博士硕士生的时候,竟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球高校的334名博士、硕士生前来报名。“通过各单位自主招聘,今年,我市共新引进博士38名,其中博罗、惠东均实现了引进博士‘零的突破’。”
精心服务为人才安居乐业提供保障 “在惠州投资,会省很多事,党委、政府都想在了你的前头。”惠州飞泰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飞波是日本神户大学博士,手里掌握着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硫化冰染技术。 2006年,王飞波带着这项技术刚来到惠州,我市人才办就急人才所急,马上派出工作人员跟他接洽,并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在这期间,了解到他开办公司缺乏启动资金,市人才办还积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按照有关文件奖励他10万元,在厂房租金方面也给予了适当优惠。最终,惠州以真诚、高效的服务打动了王飞波。如今,在各级职能部门的支持下,王飞波的公司发展良好,营业额以每年35%的速度快速增长。 在为人才创造良好创业环境的同时,对于各类人才遇到的各种生活难题,我市还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特事特办。去年,包括徐金勇在内的8名新引进博士在市委组织部的帮助下,成功提前贷到了住房公积金,在惠州买房置业、安家落户。“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徐金勇深有感触地说。 人才有聚集效应,引进一名专业带头人,就会带来一大批人才。市第六批拔尖人才、市口腔医院院长王远勤近年来除了在医疗技术上有突出贡献外,他颇高的业界名望及其创造的良好创业环境,让20多名知名高校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慕名而来。 “人才就是生产力,只有为人才搞好服务,才能引进、用好、留住人才,才有助于提升惠州的人才总量、人才效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这一观点,并要求惠州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具体负责人才引进、服务等制度的制订工作。 近几年来,惠州市先后出台了《中共惠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惠州市加快引进和开发使用高级人才优惠政策》、《惠州市财政扶持全民创业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不断创新的人才政策,逐步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服务措施,为各类人才在惠州安心工作提供了机制和制度上的保障。 记者谢超平 孙晓说 通讯员张文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