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来人去的就业市场里,永远不愁没有工作机会,但是总有人每次转换时,水到渠成、升迁机会不断上门,有些人却只能临到转换前,才到处遍撒履历、两眼茫然;明明是专业能力不相上下的两人,但为何最后在职场的际遇,却有如天壤之别? 关键差异,就在平日每个人对工作“耕耘”的认知与方法。
1.跳槽先看PIE 根据美国科曼管理顾问公司(ColemanManagementConsultant,CMC)的研究,在职场中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有三大要素IE,亦即专业表现(performance)、个人形象(image)、能见度(exposure)。 若以“影响力”来看,三者所占的比重,依序是为10%、30%与60%,其中以能见度的影响最显著。 许多人在工作上,以为只要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就可行走江湖,然而在科曼公司的研究中却直指:“专业只是职场竞争的入场券。”因为在专业愈趋细密的分工下,“没有人是不可取代的”。 相形下,透过专业所反射出的个人“形象”,以及是否能将自己的形象传递到正确的人际脉络中(即能见度)、让人知晓,进而牵引出新的工作机会,往往才是决定一个人职场长期发展胜负的最大推力。 因此,愈是职场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对于“个人形象”与“能见度”的影响力,愈是有深刻的体会,因为那才是决定上车后能否取得“座位”的最后关键。 38岁,神脑国际宽频事业群特别助理李宏毅有一张很亮眼的履历表。他在勤业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过、参与过聚隆上市前的财务筹备工作、也待过安侯建业企管顾问公司,为企业做流程诊断,长期聚焦在财会领域上的专业,让他每次转职都颇为顺利,但是最后的临门一脚,却多是靠上下游的同业口碑或同学推荐。 当神脑通过上市审议后,需要一位懂得财务与企业运作流程的对外联系窗口,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李宏毅,便是在同学的推荐下,顺利取得这个新“座位”。
2.形象差异化引发注意 形象好,能赢得的信赖空间往往愈大。在科曼顾问公司的研究报告里指出,个人形象代表一个人在市场里的口碑与影响力,除了专业所传递出的讯息外,还包括许多无形的要件,如做事风格、谈吐、乃至衣着等。 当个人在职场中传递出的形象愈正面、愈深刻,引发别人注意与探询的程度,自然相对较高。 在技术导向、人才济济的台湾IT产业里,升阳计算机台湾区行销总监洪志鹏的背景并不显得特别突出,但他与多数IT人最大的差异是,他善用“会写文章”的个人形象打破人际界线,进而对生涯发展产生极大推力。 由于洪志鹏文笔不错,当兵期间还翻译过电影剧本《午夜钟声》,因此5年前从技术工程师转到教育训练部门,负责JAVA技术的业务推广,他立刻联想透过写作来让市场认识他这个“业务生手”。于是,他在PChome网站上推出JAVA周报,主题从技术分享、社会脉动到职场观察,由于内容俏皮辛辣,即使非技术背景的人也受吸引,在很短时间内订阅人数就高达7万人,文章还被集结出版。 人潮效应不仅提高他在市场的能见度,对他的业务推广无异如虎添翼。碰到第一次拜访的客户,他会先“以文会客”,将自己的文章转寄给对方分享,“如果他也赞同我的观点,就好谈很多。”他说像台积电与联电两大客户,便是透过引人好奇的形象传递策略抢攻下来。 在他的“文字战术”下,升阳的JAVA技术逐渐在台湾推广开来,教育训练部门的业绩也由零冲到一年一亿多的规模。洪志鹏在个人生涯阶梯上,自此跨出大步,由副理升到部门总经理(countrymanager),去年9月又被拔擢到现任职务。
3.人脉带动机会 许多在职场工作超过5年以上的人,逐渐都能警觉到,拎着履历表四处去面试的机会与勇气,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 几次转换工作都是靠朋友或上司帮忙的张祥佑一针见血地道出许多人的心声:“年纪愈大,自己去投履历,愈会觉得尴尬,感觉像矮人家一截、被人品头论足似的。” 因此,“人脉”之所以影响力巨大,在科曼顾问公司的研究中高达60%,便在于它可以避免个人价值在人力市场中,处于被人“待价而沽”的尴尬劣势,提高个人做选择的决定权。 美国《富比士》杂志(Forbes)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在“成功”找到工作的受访者中,高达75%是透过“人脉”找到工作。因此许多职场际遇走得愈顺利,对于“人脉”的威力,体会更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