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频繁跳槽无法积累核心竞争力
很多人为了谋求更高的职位、更高的薪水以及更大的发展空间频繁跳槽,但时机的把握是否恰到好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思考到位的。很多人因为跳槽前后思考不缜密,破坏了自己在职业生涯中发展的连贯性,致使打工期能力积累的断档,丧失了核心竞争力。小刘是个典型,他来西五年时间,在朋友眼中俨然一位“跳槽大师”。工作换了无数,也曾一年数个台阶向上攀登。
最开始,他在一所学校做汉语老师,自诩高学历、高素质的他干了半年就不耐烦了,常抱怨自己就职的学校不懂得珍惜人才,课时费就那么一点点,小刘心理不平衡,决定跳槽……
两年时间里,小刘换了无数个工作,但没有一个能令他持之以恒,人际关系、收入、工作环境以及劳资关系等,成了他跳槽的原因,也令他获得了“跳槽大师”的称号。
谈及这个问题时,小刘认为,这是一个人资历和价值的体现,这种经历也使得他在身边人的眼里成了话题人物,小刘侃侃的谈资让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羡慕之极。但事实证明,他跳槽跳得非常草率,在频繁跳槽期间,他其实丧失了很多积累工作经验和积累人脉的机会。
经济危机到来之后,小刘从一家仓库的文员位置上走了出来,问其原因,是老板要开源节流,每个工人都要降薪,这自然引起小刘的不满,决定再换个工作。然而,找啊找啊,他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了当初那种竞争力,但凡种种工作,他都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见到以前的同事在各自原来的岗位上逐渐做出成绩,小刘心里也隐隐地显示出懊恼。毕竟,这条路是他自己走出来的。
“没办法,现在工作这么难找,也怨自己曾经在工作中太过自信,失去了一些判断力,希望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吧!”说这话时的小刘在一家企业做半天的文员工作,工资缩水不说,曾经令朋友羡慕的全保和双薪度假也都成了昨日黄花。
频繁跳槽在于心理的“不平衡”
“赚多少钱干多少活是原地踏步,干多少活赚多少钱使人进步”,某网友的评论可谓是一针见血!
许多打工者喜欢和老板做生意,以一种“交易”心态去做事,思维点聚焦在:你给我多少钱,我就给你干多少活。当心理主观预计了这个“多少活”,一旦超出界限,心理就会不平衡,最后跳槽在所难免,而跳来跳去,也没跳出心理预计的“多少活”。
大厨老高就是这样的人。
曾经,老高每天烧菜烧汤,拿着1000多欧元的工资,心里还算得意。只是某天发生一件小事让他辞了职。餐馆老板的儿子在隔壁开了一家服装店,正在装修,老外装修队到时间就下班,那些额外的工作自然要老板和工人一起承担。老板要求老高去帮忙搬几块瓷砖,可老高硬是不去。老板说:“怎么别人都能去帮个忙,就你这么大架子呢?”老高一听这话:“我不做了!算工资!”本来,老板要求他搬几块瓷砖并不为过,甭说是老板,就是陌生人,一般人也不太好意思拒绝。老高可能基于“我拿的是大厨的工资,只管烧菜,搬瓷砖是份外工作,又不给钱”才做出如此判断,但这种判断也未免太无情、太计较了!
老高辞职后,反反复复又找了几家餐馆做工,但不是嫌这家工作多薪水少,就是嫌老板这事那事多,反正就是一个“不上算”,总觉得工作量和薪水不匹配。尤其是在最后一家餐馆,每日下班之后,依照华人餐饮业的惯例,大厨要负责清理炉灶以及抽油烟机,但老高经常是敷衍了事,最后老板和其它厨房工不得不一起帮忙清理。几日下来,老板就找了个借口将其“扫地出门”。至今,老高仍没找到合适工作,徒耗时日坐吃山空。这样的人,计较太多、跳槽太频,到头来损失最多的还是自己。
老板要留住好员工也要把握“度”
当然,单单指责员工人因利益经常跳槽也有失偏颇,作为雇佣方的老板在处理这个事情的问题上也是难辞其咎。老板实际上往往扮演“双头蝎”的角色,其核心就是“利润和成本”。他支付的薪水肯定要比工人创造的价值少,到底是少一点还是少很多,那就要看老板的良心了。当然,老板要赚更多的钱,这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否则,就不会有马克思的《资本论》诞生了。
但,诚如一个“度”字,一个勤奋踏实的工人,不会在些许小事上与老板斤斤计较,但老板本身是否能准确把握好这个度呢?我们发现现实社会中,很多老板以为经济危机下,求职者求职若渴,一而再再而三的压低工资增加工作量,这便是没有了分寸,也很难留得住踏实勤奋的员工。他们每天思考最多的是“剥削”,其大爷心态表现为:有钱什么人雇不到?凡是遇到这样的老板,也不必多费唇舌或行动感化,还是早早跳槽为妙。
跳槽要有“度”,要经过精细的计算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跳槽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追求短期的高薪或是其它目的,应该有长远利益的规划,才能使职场生涯始终处于不败之地。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体现,训练自己的素质,储备自己的德性,待到积累日久弥深时,好机会自然会迎面扑来。也许,那口“槽”自会跳到你的面前来,也未可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