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博士招聘网 > 科研院所博士招聘 > 正文
长江大学的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高层次人才引进
2014年10月17日    中国博士招聘网
分享到:
设立于长江大学的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简称“中心”)由长江大学牵头、联合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湖北荆楚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娃集团有限公司、恩施州农业科学院、十堰市农业科学院、襄阳市农业科学院等省内7家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等于2014年组建。中心致力于湖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未来技术创新。中心下设作物新品种选育、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作物高产高效安全生产、作物产后技术与营农等4个研究方向,各方向下设若干创新团队。长江大学作物学一级学科于2012年申报获批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根据协同创新中心及学科发展需要,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全职高层次人才和全职及兼职PI团队成员。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以同时任中心的PI或骨干。
一、高层次人才引进
(一)高层次人才类型及待遇
1、学术领军人才
海外教授或成绩突出的副教授、国内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教授(或相当职位且曾经主持完成国家重大课题、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年龄不超过55岁。
学术领军人才的待遇:安家费40-60万元;研究平台启动建设费150-180万元。入职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岗位津贴(薪酬)按引进人才的现职薪酬水平和协同创新中心PI岗位待遇并根据任务目标要求面议协商确定。
2、学术带头人
海外副教授(或相当职位)、国内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教授(或相当职位,近五年内主持过国家级项目和发表过不少于8篇在本学科有影响的SCI收录论文,在国内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力),年龄不超过50岁。
学术带头人的待遇:安家费30-40万元;研究平台启动建设费80-100万元。入职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岗位津贴(薪酬)按引进人才的现职薪酬水平和协同创新中心岗位待遇并根据任务目标要求面议协商确定。
3、学术骨干
海外连续二年以上博士后研究经历、国内具有博士学历学位的副教授(近五年内主持过国家级项目或发表过不少于5篇在本学科有影响的SCI收录论文,所发表论文应为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博士后年龄不超过35岁,国内副教授年龄不超过45岁。
学术骨干的待遇:安家费25-30万元;研究平台启动建设设备购置费30-50万元。入职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岗位津贴(薪酬)按引进人才的现职薪酬水平和协同创新中心岗位待遇并根据任务目标要求面议协商确定。
4、优秀人才
博士学历学位获得者(博士在读期间,至少以第一作者发表过2篇在本学科有影响的SCI收录论文),年龄不超过35岁。
优秀人才的待遇:安家费:20-25万元;入职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岗位津贴(薪酬)按协同创新中心岗位待遇并根据任务目标要求面议协商确定。
以上高层次人才必须是全职在学校工作,按照签订协议履行职责,并接受学校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考核。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国家级人才、百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或其他省市同级别特聘教授、二级教授聘用人才的配偶,需要解决工作的,根据本人的具体情况,予以解决;三级教授、四级教授、博士学位获得者聘用人才,配偶具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历须为全日制普通本科)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五年以上者,可在校内安排工作。近五年主持审定过省审或者国审主要作物品种者条件可放宽,另行商议。
(二)高层次人才的研究方向
1、作物高产抗逆栽培理论与技术
2、作物遗传改良及优质高产育种
3、植物生物技术及应用
4、种子科学与技术
二、协同创新中心PI及其团队成员招聘
“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简称“中心”)下设作物新品种选育、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作物高产高效安全生产、作物产后技术与营农等4个研究方向,各方向下设若干创新团队。每个PI团队设置1名PI岗位、3-4个骨干研究员岗位和一定数量的一般研究员岗位。中心实行与国际接轨的首席科学家(PrincipalInvestigator,简称PI)岗位制。PI聘期4年,骨干研究员的聘用年限根据实际任务需求确定,一般研究员岗位原则上根据研发任务实行流动管理。
(一)PI团队职数及成员基本条件
(二)PI团队成员待遇
中心根据聘用岗位、聘用方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薪酬结构。根据人员经费渠道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薪酬制度(具体数额按《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人员聘任与考核办法》执行)。
1、专职岗位人员,薪酬由“基本工资+基础性绩效+奖励性绩效”构成。
2、固定兼职岗位人员,薪酬由“基础性绩效+奖励性绩效”构成。
3、流动兼职岗位人员,“一事一议“,由中心按协议一次性发放奖励性绩效。
(三)PI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
共设22个PI方向,具体见表2,每个方向的具体研究内容见附件1。
表2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PI方向
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实施框架(2014-2017)
目标:
研制完成适用于湖北未来10-30年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和小麦)产业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并实现大范围推广应用,明显提高湖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水平、效益和效率。
方向
PI方向
Ⅰ作物新品种选育
Ⅰ-1作物强优势新品种选育
Ⅰ-2面向产业和多用途的作物新品种选育
1、水稻强优势新品种选育(编号Ⅰ-1-1)
2、水稻多抗新品种选育(编号Ⅰ-1-2)
3、水稻专用特用品种选育(编号Ⅰ-2-1)
4、高山玉米强优势新品种选育(编号Ⅰ-1-3)
5、丘平玉米强优势、多用途新品种选育(编号Ⅰ-1-4)
6、小麦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编号Ⅰ-2-2)
7、小麦耐湿、多抗、多用途新品种选育(编号Ⅰ-2-3)
Ⅱ作物种质资源创新
Ⅱ-1产量关联种质资源创新
Ⅱ-2非生物逆境关联种质资源创新
Ⅱ-3品质关联种质资源创新
Ⅱ-4种质资源创新方法
1、作物产量关联基因的挖掘及种植资源创新(编号Ⅱ-1-1)
2、作物非生物逆境关联基因的挖掘及种植资源创新(编号Ⅱ-2-1)
3、作物品质关联基因的挖掘及种植资源创新(编号Ⅱ-3-1)
4、作物种质资源创新方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编号Ⅱ-4-1)
Ⅲ作物高产高效安全生产
Ⅲ-1节省劳力、高效利用资源的生产技术
Ⅲ-2抗灾、减灾栽培技术
Ⅲ-3提高品质、增加附加值和形成品牌的栽培技术
Ⅲ-4作物安全生产技术
1、“稻-麦”两熟全程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编号Ⅲ-1-1)
2、作物节氮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编号Ⅲ-1-2)
3、“玉米-麦”两熟全程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编号Ⅲ-1-3)
4、作物抗灾减灾关键技术(编号Ⅲ-2-1)
5、高品质及高附加值水稻栽培技术(编号Ⅲ-3-1)
6、再生稻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编号Ⅲ-3-2)
7、作物关键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编号Ⅲ-4-1)
8、无公害作物生产关键技术(编号Ⅲ-4-2)
Ⅳ作物产后技术与营农
Ⅳ-1主要粮食作物规模化生产的产后环节关键技术
Ⅳ-2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营农模式及其促进技术
1、湿润地区规模化谷物干燥新技术(编号Ⅳ-1-1)
2、主要谷物精加工新途径(编号Ⅳ-1-2)
3、湖北典型农区规模化营农模式及其促进技术(编号Ⅳ-2-1)
三、应聘者需提供的材料
1、个人简历。包括学习经历、工作经历,研究经历与成绩等。
2、相关证明材料。包括学历、学位、职称、“人才称号”等证书复印件;承担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获奖、发明专利授权等证明复印件;5篇重要创新性论文的全文复印件;重要专著封面、版权页和目录复印件;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特邀报告的邀请信、通知等复印件。
3、聘用后的工作计划和设想思路。竞聘PI及团队成员者需提交较详细的4年工作方案与研究目标(指标)。
4、现在任职证明(协同创新中心协同体内人员可免提供)。
5、推荐信。引进人才需同行推荐信3份。
四、招聘程序
1、应聘者提交材料(应聘协同创新中心PI及其团队成员的材料既可以以团队形式提供也可以个人形式单独提供);
2、学校或中心对应聘者材料审核后确定面试人选;
3、学校或中心组织面试和考核,确定聘任人选;
4、学校或中心正式聘任,与聘任人员签订聘任合同;
5、应聘材料提交时间:高层次人才引进可在任意时间提供材料,长期有效。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PI及其团队成员招聘提交应聘材料时间期限为:来自于协同体内单位的应聘者需于2014年10月24日前提交应聘材料;协同体外应聘者需于2014年11月4日前提交应聘材料。
五、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西校区农学院
邮编:434025
联系电话:张文英13647166816(负责人才引进);危文亮18627825101(负责PI团队招聘)
E-mail:张文英wyzhang2006@gmail.com;危文亮whwenliang@163.com
http://rczp.yangtzeu.edu.cn/cdrsc_servlet?id=662&buttoninfo=9100
特别提示: 针对本网发布的部分招聘信息来自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请求职者先通过招聘单位网站或电话等方式核实招聘信息后再应聘,以防虚假、诈骗招聘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若有侵权,虚假、诈骗招聘信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处理。
[复制链接] [收藏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本文] [返回页顶] [返回首页
本站内容免责声明: 本网站不保证所有个人、单位或来源于网络等其它发布信息(包含文字、图形、链接及其它)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所有发布信息仅供访问者参考(若发现虚假或错误信息接到通知或举报,经核实后及时删除或更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专区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 我们
Copyright(C) 2005 - 2015 www.51bosh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博士招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0328号-4
客服电话:0839-5253278 传 真:0839-5253278
未经 中国博士招聘网 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博士招聘、求职信息及作品,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