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士招聘网 > 资讯频道 > 国内博士后招聘/博士后招收 > 正文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陈晓东教授招聘博士后和硕士科研助理
2013年5月20日    博士招聘网
分享到: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陈晓东教授招聘博士后和硕士科研助理
陈晓东教授课题组目前从事卷烟与生物质燃烧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工作。
课题组现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和硕士科研助理各一名,从事卷烟实践和模拟计算研究。具体要求如下:
1、  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品行兼优,身体健康。
2、  具有数值模拟软件应用背景者,有化工或机械工程或力学,应用数学背景者优先。
 
工作地点: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工系
 
有意者请直接与李巧灵博士联系。
电话:0592-2189705 /  13950134653
邮箱:liqiaoling@xmu.edu.cn
 
竭诚欢迎各位热爱科研工作者加入本课题组。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建校迄今,已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0万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厦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60多人。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26个学院(含66个系)和10个研究院,拥有3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5个专业可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279个专业可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83个专业可招收本科生;拥有5个一级学科和9个二级学科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涵盖38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26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60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622人,占全职教师总数的62.4%(下同);拥有博士学位的1801人,占69.2%。学校共有两院院士21人(其中双聘院士10人),中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入选者33人(其中“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国家“973”、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4人,列入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1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5人、讲座教授13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6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
 现有在校生40000余人(本科生20314人,硕士生17312人,博士生2956人),其中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2700余人。学校获第四、五、六届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14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9门课程入选全国“精品课程”。学校推行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多次在中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比赛中获奖。2005年底,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评估。厦大毕业生是最受社会欢迎的群体之一,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学校设有15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3个,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福建省重点实验室、中心24个,厦门市重点实验室、中心16个。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福建省内唯一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自然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共承担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课题700多项,在Science和Nature(含子刊)以及Cancer Cell、The Lancet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6篇,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实力雄厚,南洋研究、台湾研究、高教研究、经济研究、会计研究等领域居国内领先地位。“十一五”期间,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研究项目157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立项数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第四届和第五届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分别有19项和14项成果获奖。
  学校已与英、美、日、法、俄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25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参与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已与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区的大学合作建立了15所孔子学院。在对台交流方面,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难以替代的人文优势,已成为台湾研究的重镇和两岸学术交流的重要高校。
 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学校占地近9000亩,其中校本部位于厦门岛南端,占地2500多亩,漳州校区占地2568亩,翔安校区规划建设用地3645亩(2012年9月,翔安校区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校舍建筑总面积142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430万册(另有电子图书37330GB),固定资产总值39.1亿元,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3.7亿元。校园高速信息网络建设的规模、水平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成为CERNET2的核心节点之一。校园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已成为公认的环境最优美的中国大学校园之一。
 目前,厦门大学正昂首阔步朝着“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于1991年在化学系的基础上建立。张乾二院士、万惠霖院士、黄培强教授曾先后担任学院院长。
  学院现辖化学系、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和化学生物学系,所辖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于2007年发展为材料学院。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电化学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理论与计算化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纳米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关键材料工程实验室、厦门市分子纳米技术与分析科学重点实验室、厦门市合成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以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化学类专业分委会、中国化学会《电化学》编辑部、中国空间学会生命起源与进化专业委员会、福建省化学会挂靠于学院。
  长期以来,学院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形成了学科梯队合理、学科分布较为全面的师资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拥有雄厚的研究实力。迄今为止,在我院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20余人。目前,学院师资队伍总体呈现人才梯队健全,年龄结构合理,学缘分布优化,竞争活力明显的特点。学院在职专任教师174人,教职工总数333人。教师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澳大利亚工程院暨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80人,副教授7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4人。156位具有博士学历,其中45位在海外获博士学位。在职教师中,有“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1人为B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1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组长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8+1(海外)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4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7人,2人入选国际电化学会会士,3人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学院拥有化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和工业催化福建省重点学科。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于2003年正式招生。
  截至 2011年1月,全院已培养本科毕业生 13000 多名。目前,全院在校生2269人,其中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为1343人,619人和307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62人,学历留学生43人(包括国际硕士30人,国际博士3人)。
  自2007年以来,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包括2007年、2010年分别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各1篇,在“Nature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Nature Nanotechnology”和“Nature Materials”上分别发表论文3篇、3篇、2篇和1篇。学院许多创新性成果被“Nature”、“Nature Chemistry”、“Nature China”、“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Asia Materials”、“Chem.Eng.News”、ACS“Hearth Cut”和“Chemistry World”等刊物或科技媒体作为亮点评介。
   2006年以来,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二项,福建省科学技术奖(科技发明)二等奖二项,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五项,一项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2006年以来获授权专利达330项。到位科研经费逾6亿元。
  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87获原国家计委和科技部批准设立,已连续三次被评为A级实验室(1994年、1999年和2004年),2009年获批免于评估直接进入优秀实验室的行列。
  经过培育和建设,“物理化学”(2001年)、“团簇化学”(2007年)和“界面电化学”(2010年)先后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复杂体系的计算化学”( 2007年)、“ 碳资源高效利用的催化基础” ( 2011年)、“杂环化学” ( 2012年)研究团队先后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
  近年来学院在应用技术平台建设上也取得重要进展。经国家发改委批准,于2008年建立了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它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学院的催化与工业催化等学科应用研究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电化学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于2008年批准设立,2010年顺利通过验收。福建省电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6年获准建设,2009年建成验收;福建省电镀及表面处理行业技术开发基地2008年获批建立。2010年获批福建省纳米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上述工程实验室、技术中心是我校“985工程”嘉庚化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院依托雄厚的基础研究优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为国家与地方高科技产业服务目标,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
  与国内大中型企业交流逐渐深入、合作交流领域不断拓宽,在合作数量和质量上均有突破,应用研究开发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10年7月获批成立“厦门大学—金达威食品营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1年2月,福建中烟工业公司与厦门大学签订技术合作合约,福建中烟技术中心将与学院共建“烟草加工着湿与干燥技术联合研究实验室”和“烟支燃烧与减害技术联合研究实验室”。以学院“原位反应器”为主导产品的科技公司落户厦门高新技术开发区。
  创建于1991年的化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教育部首批建立的三个化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在教育部组织的历次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基地。6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6年成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986年建立的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05 年被授予全国 “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称号,2010 年再次被评为优秀。
  学院一贯注重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我院是国家人事部111引智基地。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教授和柯尔教授等多位国际知名学者曾先后到学院讲学,并应邀受聘为厦门大学名誉教授。“十一五”期间,新聘名誉教授6人,客座教授10人。厦门大学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及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共建的 “纳米生物与化学国际联合实验室” 于2006年成立。2006年以来,学院先后主办或承办第35届国际光谱化学大会、第17届国际磷化学大会等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32次。2010年成功承办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参会代表逾3000人。
  目前,学院正昂首阔步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化学化工学科教育科研机构”的奋斗目标迈进。
  
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万惠霖 院士
学院院长:江云宝 教授
学院党委书记:林 辉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电子邮箱:huayuan@xmu.edu.cn
学院主页:http://chem.xmu.edu.cn 
 
特别提示: 针对本网发布的部分招聘信息来自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请求职者先通过招聘单位网站或电话等方式核实招聘信息后再应聘,以防虚假、诈骗招聘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若有侵权,虚假、诈骗招聘信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处理。
[复制链接] [收藏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本文] [返回页顶] [返回首页
本站内容免责声明: 本网站不保证所有个人、单位或来源于网络等其它发布信息(包含文字、图形、链接及其它)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所有发布信息仅供访问者参考(若发现虚假或错误信息接到通知或举报,经核实后及时删除或更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服务专区 | 用户反馈 | 合作伙伴 | 联系 我们
Copyright(C) 2005 - 2015 www.51bosh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博士招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10328号-4
客服电话:010-69750702 传 真:010-69750702
未经 博士招聘网 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博士招聘、求职信息及作品,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