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科联)及直属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0名工作人员,招聘条件中有一项共同的要求:第一学历要是211工程院校全日制本科。
用人单位看重第一学历的现象已经广泛存在。在吉林大学的一次招聘会上,研二学生王安琪就遭遇了类似“等级门槛”。
对此,北京市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朝忠分析: “用人单位‘看重第一学历’,除显现出‘文凭信任’危机,更深层次透露了一个信号——教育制度的缺陷。”
个案
招本科生不招研究生
3月下旬,吉林大学举办了一场春季招聘会,大庆市委组织部计划招聘123名本科生及硕士生,单位基本都是事业编制,包括发改委、审计局、财政局等28个主要部门,无需笔试、面试,只要学历、专业合格就有机会直接录用。该校在我省仅选择吉林大学招聘。“我们只选择‘985’高校毕业生,而且要求是第一学历。”相关工作人员解释说。
“我本科就读的是长春师范学院,研究生就读的是吉林大学。这样的条件连简历都没被用人单位多看一眼。”吉林大学研二学生王安琪说,而吉大大四的张同学却以本科生学历被录用。理由是,张同学第一学历是属于“985”的吉林大学。
“不是英雄不问出处么?我在本科、研究生期间获得的各种证书,可以证明我的特长,而且有社会实践经验。”王安琪说,自己被淘汰,而没有技能等级、荣誉证书的张同学被录用,她感觉不平衡。
现象
重点院校学生受青睐
“虽然全国就业形势仍然趋紧,但相对于普通本科, ‘211’‘985’这类重点、名牌高校还是不错的。”11日,长春市某大型国企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钱明表示,他们招聘毕业生时,第一学历必须为211工程院校全日制本科。
长春另一家大型国企宣传中心人士也透露,近两年,该单位招聘人员,管理层人员第一学历必须是“211”院校,并取得硕士学位,基层工作人员必须是“211”全日志本科。猎头公司在招徕人才时,对第一学历也有要求。
吉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人士11日分析说:“一般情况下,80%以上国企、事业单位到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肯定是选择‘211’、‘985’的院校。”
东北师范大学统计,去年该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中,有52%的本科院校不是“211”和“985”高校,第一学历层次较低,导致就业难。“第一学历不是名牌大学,即使你是硕士研究生学历,用人单位也不要。”东北师大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表示,从今年情况来看,硕士研究生“择业难”问题更加严重,第一学历层次低、大龄硕士、女硕士等三类硕士群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小资料:“211”、“985”高校
据了解,我国高校呈典型金字塔形,处在塔尖上的是“985工程”大学,我国于1998年5月宣布,重点支持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教育部以此制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以清华、北大为“第一梯队”。从塔尖往下是“211工程”大学,是我国1993年提出,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再往下是众多普通高校。
原因 毕业生太多 只能选名校
“招聘单位看重第一学历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对一般院校的本科教育质量不信任,二是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乃至对名牌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不信任。”钱明表示,
“另外,普通高校的学生,接受几年名校的研究生教育,就能将本科文凭的‘缺陷’填平,这一点我们也不敢确定。”钱明说, 第一学历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他最高学历的实际含金量。
记者在教育部相关部门了解到,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中,有90%以上毕业于非“211工程”高校。按照今年预计应届毕业生660万人计算,仅66万毕业生毕业于“211”高校,其他人怎么办?
“毕业生太多,就业形势变了。”11日,从事15年人力资源经验的长春某事业单位人事科科长齐文明表示,现在的大学生没有以前“吃香”。前些年一个本科生很抢手,当然也没人去看‘第一学历’。现在全是大学生,而且还是研究生,自然挑好大学的了。
“现在招聘启事发出去,能收到好几千份简历,没办法一一去看。开始限定在‘211’高校研究生,又缩小到‘985’,还是看不过来,只好再添加本科也是重点的条件。肯定有不少人才被漏掉了,但考虑到招聘成本,也只好这样。”齐文明说。
回应
用人单位有充分自主权
看重第一学历的做法被很多人看做“就业歧视”。11日,省人力资源部门表示,现在单位选拔人才有充分的自主权,招聘条件由他们拟出,报人事部门批准。事业单位的招聘条件以公告为准,若公告中未做要求的条件,在考试中却当作理由拒绝报考者,可找当地人事部门投诉。
学历大跃进 教育质量受质疑
■业内分析
学历大跃进 教育质量受质疑
“用人单位看重第一学历,除了显现出‘文凭信任’危机,更反映了教育制度的缺陷。”11日,北京市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朝忠分析道。
朝忠表示,这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研究生教育突飞猛进,人才市场上硕士、博士成堆。这种学历大跃进的结果,不仅没能更好地满足市场人才之需,反而让用人单位对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不信任。
单位招聘看重“第一学历”,这个现象不能责怪社会,而是高校本身内部体制的问题,体制内的不平等引发了社会上的歧视。高校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但是教育市场并没有进入到市场竞争,同时间接反映高校毕业生水平下降。
朝忠建议,就业不仅考虑就业率,更应该考虑就业质量。在教育体制完善的发达国家,就不会有歧视社区学院毕业生的问题。
支持:可以规范学历泛滥
■观点PK
支持:可以规范学历泛滥
对看重第一学历的现象,长春市政协委员、吉林刘继业律师事务所律师刘继业很支持。他表示,这非但不是就业歧视,反而是大学对自己招聘工作的一种“规范”。因为在当前社会中,“明码标价”可让你在某某名校拿到高学历的例子已不鲜见,查第一学历能查出一些问题。而且,这种条件约束也是变相规范高学历、“注水”学历泛滥的现象。告诫这些人,真才实学才是根本。
反对:有悖于就业机会公平
“这明显有悖于就业机会公平和教育公平原则。”全国人大代表、湘潭大学校长罗和安则表示,看重第一学历不利于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和选拔任用。
罗和安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中有90%以上毕业于非“211工程”高校,人数众多,且他们的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未必就不如“211工程”毕业的学生,但因为用人单位对毕业院校的特殊要求,这些毕业生往往连参与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记者 邢程(编辑:侯晓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