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宝丰县政府向社会发布信息称,决定从今年起设立专项资金,对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宝丰籍人员,每年分别补助生活费1万元和1。5万元。另了解,该县免除高中计划内统招生的学费和住宿费的政策也将在今年秋季实行。(7月11日《中国青年报》)
政府对硕士、博士进行现金奖励,在其他地方也曾出现过。但是很多时候,这种奖励是有前提的,即毕业后要回到家乡工作。而宝丰县却并没有这么做,无论学子毕业去向何方,读书期间都可以领取生活费。这既是一种高风亮节,也是一种高瞻远瞩。与那些富得流油、但在教育投入上斤斤计较的县市相比,宝丰县,令我们肃然起敬。
宝丰县并不算一个富县。2010年宝丰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6亿元(不含中央转移支付收入),全省排名第25位。但全县教育总支出2。5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7%,高于国家15。8%的平均水平。宝丰县舍得在教育上花钱,原因很简单,就是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教育投入产出规律的科学认知。俗话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在短期内存在高投入、低回报等特点。一些地方官员为政一方,很多时候都是三年五载,在GDP考核的体制下,其主要精力都用在如何发展经济、如何营造政绩上面,在教育上投入过多财力和精力,得不偿失。于是乎,一些基层的幼儿、高中教育阶段,择校费节节攀升,很多学子和家长一声叹息,就不难理解了。
宝丰县之举,折射出有关决策层金子一般的心。他们在用实际行动,引导全县上下尊重人才、尊重知识,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对于孵化未来的“人才大县”“文化大县”意义重大。与整个国家而言,教育体制的改革,是项系统浩大的工程。尤其是一些积弊严重的领域,如幼儿教育、高等教育等,依靠自上而下的制度推动,往往事倍功半。而一些基层灵活变通,自己发力,或许就会事半功倍。宝丰县的做法,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计划免除高中计划内统招生的学费和住宿费,拿出1000余万元扶持村中心幼儿园建设等等,这些举措只要落到实处,必然会融解一切教育领域的坚冰,温暖所有民众的心灵。
与宝丰相比,一些在全国排名前列的经济强县,各种条件都要好很多,只要多点责任,多点决心,照葫芦画瓢,何难之有。要是越来越多的县市,都能如宝丰这样视教育为百年大计,都能在财政上向教育倾斜,那教育体制改革,也就不会举步维艰了。但有些遗憾的是,宝丰县的善念善举,能否引来择善而从,目前来看,还是个不小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