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定位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资助模式
资助力度:100-300万元
资助年限:3年
弘扬攀登精神奋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
三、申报条件
1.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具备以下条件:
2.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3.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含)以后;
4.具有博士学位;
5.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6.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5年9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
7.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不适用于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方式取得海外博士学位的情况);
8.在海外工作期间,同时拥有境内带薪酬职位的申请人,其境内带薪酬职位的工作年限不计入海外工作年限;
9.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10. 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并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四、限项要求
执行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对于已申请2025年度上半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因时间结点原因导致不符合当时申请条件、但符合新增批次申请条件的,可申请新增批次项目;其他申请人不得在新增批次重复提交申请。
已申请2025年度其他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的,不得在新增批次申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五、学校支持政策
1.稳定的职业保障
入选者纳入学校事业编制,聘任首都师范大学高层次青年人才岗位。可校聘为教授,授予博士生导师资格,保证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
2.优渥的薪酬待遇
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年薪制待遇,突出贡献激励奖励另计。
3.完备的科研配套
提供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与平台,根据工作需要提供办公实验用房及配套设施。支持入选者组建学术团队,以团队形式配套科研启动和平台建设经费。
4.完善的住房权益
提供三年周转住房或住房补贴。
5.优质的子女教育
享受首都师范大学幼儿园、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和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北京市优质基础教育资源。
6.北京的区位优势
享受北京市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的在落户、医疗、交通、出入境、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人才专属服务。
7.多元的平台保障
符合项目申请条件但未入选者,经学校自主评审认定后可聘任学校高层次青年人才岗位,享受北京市和学校相应政策待遇。
8.贴心的申报服务
相关领域专家提供"一对一"指导,申报团队从项目选题、项目书撰写等环节进行全方位支持、全过程服务。
9.暖心的安家补贴
依托学校进行申报的优秀人才,在正式入职工作前,可提供过渡期间在京家庭生活补贴(原则上不超过半年)。
10. 灵活的人才政策
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政策待遇一事一议。
六、申报程序
有意向依托首都师范大学申请者,可将个人简历发送至邮箱:6572@cnu.edu.cn,邮件主题格式为:姓名+专业+2025海外优青。简历需要包括但不限于:学习经历、研究经历、研究方向以及主要代表作成果。
达成申报意向后,与学校签订意向性工作协议,学校安排专人协助申报。
申请者须 于2025年9月1日前与我校取得联系 [a1] ,并在2025年9月15日前完成线上材料提交。
七、联系方式
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
联系人:闫老师、何老师
联系电话:010-68902239010-68903092 15611110186 18601263464
邮箱:6572@cnu.edu.cn邮箱:5939@cnu.edu.cn
相关学院(系)联系方式
招聘单位 |
重点专业领域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邮箱 |
数学科学学院 |
数学、统计学 |
祝老师 |
010-68903637、19568776862 |
6519@cnu.edu.cn |
物理系 |
光学、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 |
刘老师 |
010-68902349、15810069310 |
6648@cnu.edu.cn |
化学系 |
化学与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化学生物学领域等 |
高老师 |
010-68902320、13141110294 |
6930@cnu.edu.cn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学(含生物信息)、生态学等相关专业 |
王老师 |
010-68902345、13810064402 |
5467@cnu.edu.cn |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
地理学及相关专业 |
郑老师 |
010-68907429、18600810958 |
6759@cnu.edu.cn |
信息工程学院 |
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相关专业 |
刘老师 |
010-68901042、13683141596 |
7145@cnu.edu.cn |
心理学院 |
心理测量与评价、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等 |
李老师 |
010-68903381、18910776186 |
6706@cnu.edu.cn |
交叉科学研究院 |
数学、应用数学、统计学、应用统计、数学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模型和算法)、生物信息、量子计算等 |
滕老师 |
010-68907463、18653528039 |
ams@cnu.edu.cn |
学科优势
学校数学学科连续两轮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以数学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多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学科建设整体水平显著提升。现有北京市共建学科3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建设学科5个,入选数量居北京高校第一;在教育部新一轮学科评估和专业学位评估中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8个学科获评优秀,3个专业学位点获评优秀;学科影响力持续提升,8个学科进入ESI前1%的学科,入选数量实现突破。
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15个博士后流动站
ESI前1%学科:精神病学与心理学、植物与动物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学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2414人,在1649名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人数427人,副高职称人数679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7.7%。目前学校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入选者等国家级领军人才3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入选者等国家级青年人才22人;入选"北京学者计划"12人,北京项目3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务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教育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11人。
科研创新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批北京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科研基地30个。获评2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国家级创新团队和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等。获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类项目3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9项等。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连续3届)、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在Cell、Nature、Science以及国际公认的四大数学顶级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10项高水平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全国地方大学位居前列。
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科研基地名单
1北京市城市环境过程与数字模拟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电子系统可靠性与数理交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3北京应用数学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4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太赫兹光电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6地面沉降机理与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7空间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8成像理论与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9水资源安全北京实验室北京实验室
10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1纳米光电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2学习与认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3太赫兹波谱与成像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4检测成像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15高可靠嵌入式系统技术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16DNA损伤应答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7电子系统可靠性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8植物基因资源与低碳环境生物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9光功能材料与器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0超材料与器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1轻型工业机器人与安全验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2光场成像与数字几何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3北京市太赫兹与红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4无损检测新技术北京市工程实验室北京市工程实验室
25语言智能研究中心国家语委科研基地
26北京语言智能研究基地北京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同创新研究基地
27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教育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28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9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30北京市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北京市知识产权示范单位
国际化特色
学校深耕国际化教育六十载,国际化办学格局与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相得益彰。作为新中国首批获得留学生教育资质的高校,学校始终将国际基因融入办学血脉,构建起贯通中西的学术交流网络,形成了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型学术共同体。目前已同53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301所大学建立了校级交流合作关系,开展各类双向交流项目近200个。
亚洲:95所(广岛大学等)
北美洲:73所(密西根州立大学、南加州大学、滑铁卢大学等)
欧洲:118所(罗兰大学、柏林洪堡大学等)
非洲:2所(卢克素大学、斯坦陵布什大学)
南美洲:11所(皮乌拉大学等)
大洋洲:2所(贝尔格拉诺大学、弗林德斯大学、汤加理工大学、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等)
学校立足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做好高质量"走出去"和高水平"引进来"两篇大文章。持续深入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层次国际人才引进、高质量国际学术交流、高水平国际化科研合作、高品质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为海外人才潜心研究,茁壮发展,提供干事创业平台和全方位服务保障。
未来机遇与发展
作为北京市属高校的领军力量,首都师范大学正以开拓进取之势开启发展新篇章。在办学条件方面,近千亩现代化新校区作为市级重点工程有序推进,为教学科研打造国际一流的基础设施;在育人体系方面,学校创新设立未来教师学院,通过构建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机制和"卓越教师计划"等特色项目,系统培养推动中国基础教育变革的卓越师资;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整合数据科学、信息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等新工科学科群,重点建设人工智能学院,为首都高质量发展输送专业人才。
立足新时代坐标,首都师范大学坚持创新引领,发挥学科优势,拓展发展平台,持续优化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和服务体系,构建起人才成长与事业发展的良好生态。面向未来,学校将深入实施杰出人才引育战略和国际化发展战略,热忱欢迎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携手共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